進入內容區塊

新北市石門區公所

風箏介紹
  • FB
  • Plurk
  • 友善列印
  • 字級設定:
  • 小字
  • 一般
  • 大字
風箏起源傳說篇
  1. 飛鳥說:模仿鳥類飛行所製成的風箏,這是各國都有的基本型風箏。
  2. 斗笠說:古代農夫在斗笠上繫上繫繩,斗笠被風吹走,順手抓住繩子,就演變為放風箏
  3. 樹葉說:見枯葉掉落的淒美,故人們將細線繫於枯黃葉片就像放風箏,印尼就有以葉子編織而成的風箏。
  4. 帆船說:以風帆帶動船隻前進,現在許多風箏還是以風帆為造型。
  5. 打獵說:獵人在箭的尾巴繫上繩子方便取回獵物,後來演變為放風箏。
  6. 帳篷說:草原上的帳篷綁的不夠紮實,被風吹起而啟發放風箏的靈感。
風箏的由來〈一〉
燕子

起源: 中國-墨子

木鳶

風箏的由來〈二〉
蔡倫(發明紙)

紙鳶(有聲音)

風箏(沒聲音)
風箏的功用
戰爭時:觀察敵人/對外連絡/進攻武器
休閒活動
祈福
風箏在科學上的運用〈一〉
西元1749年 英國歌拉斯葛大學天文學家亞歷山大威爾遜,運用六隻風箏把一些天文儀器送上天空,藉以測量天空的濕度、溫度、氣壓等數據。以此方法所設立的氣象站當時在美國曾建立了十七個之多,使用長達四十年之久,直到1933年才陸續關閉。西元1800年 英國人喬治凱利曾經做若干寬翼風箏,用來測試物體在空中時的重心,和逆風面上的壓力中心的關係,終於成功製造出世界上第一架滑翔翼。
風箏在科學上的運用〈二〉
西元1899年 美國人來特製造出一隻雙體風箏,進行機翼扭轉試驗成功,到1903年終於成功製造出世界第一架以內燃機為動力的飛機。 西元1907年 電話發明人美國科學家貝爾,製作了一隻由十三隻三角形風 箏組成的巨型八角風箏,成功的將一名陸軍中尉載上五十公尺的空中,歷時七小時。 西元1948年 美國人羅家羅發明三角傘翼風箏,後來進一步發展成載人的懸掛滑翔機。
新北市石門區的特色風箏
魚型風箏
魚型風箏在結構上是屬於鬥風箏得一種,為了要保持靈活度,因此主體結構採用菱形結構,再加上考量操縱性及安全度,因此在尾部另行在加上一個三角翼。王振發老師獨具巧思,以釣竿在空中玩的釣魚的有趣施放方式,與石門漁港特色不謀而合,因此魚型風箏成為石門的特有風箏之一。
10大伴手禮金牌
甕型風箏
甕型風箏
設計概念
配合地球村環保概念,材料以環保之自然素材的竹、紙、木材為主。主題圖騰由藝術家李明道先生操刀設計。以台灣傳統的剪紙形式,華麗對稱的巴洛克構圖,傳達創新設計與地方文化結合的最佳表現。組合海浪、地球等視覺圖像,更將石門當地山區常見的台灣國島「台灣藍鵲」的身影融入,圍繞著中英文主題名稱﹔配以大方、醒目的紅白主色。整體視覺傳達豐富、喜氣以及風箏的高爽與自由。

甕形風箏
新北市石門區風箏文化活動,自1999年起納入新北市文化曆,逐年舉辦「國際風箏節」已邁入第19個寒暑,對國際知名度的提升助益良多,但「文化產業化」乃處於萌芽階段,雖坊間風箏種類繁多,但適合攜帶之「精品風箏」伴手禮尚付諸闕如。
新北市石門區於2002年界定之主題風箏-「甕形風箏」,原是有感於一般施放於天際之祈福工具,常肇致森林大火或影響飛航安全、在台灣環保意識的驅動下,祈福的風箏的概念油然而生,此外,風箏自古即蘊含祈福的意義,「甕」又代表著豐收,原住民文化亦用「甕」代表母體,甕形風箏的創意由此誕生,除了能展現台灣文化的共通性,更能成為石門區最受歡迎的紀念品。
室內風箏
室內風箏顛覆了傳統觀念,風箏的放飛一定要有風這個牢不可破的觀念,室內風箏一定要在沒有風的狀態下施放才適宜,至於沒有風如何產生空氣流動呢?而是靠操作者的運動,好的小型風箏,只需將風箏往後輕拉就能飛了起來。
瀏覽人次:1822 人 更新日期:2021-05-05
收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