名稱由來 |
本區名稱首見於康熙三十三年〈西元1694年〉鄭開極之「福建通志」卷五,山川誌;「石門山;旗干石西,一石中空如圓門,故名」道同年間改稱:「石門迅莊」,屬滬尾(含洼水)水師營,防衛石門、三芝兩區海岸。同治十年「〈西元1871年〉海岸石門」膺選為淡水外八景之一(淡水廳誌)。民國九年日人始設「街庄制」仍名本區為「石門庄」。民國二十三年日人因本區石門洞係因海蝕而成,指定為天然紀念物:「海蝕石門」。緣本區下角濱海有一小坵矗立,中有一大洞,狀如拱門故也,因此民國三十四年臺灣重歸祖國懷抱後,仍沿襲而名為「石門鄉」。 |
沿革 |
本區明鄭時期,初隸福建省天興縣,後隸天興州。清康熙廿三年〈西元1684年〉、隸諸羅縣,雍正元年〈西元1723年〉改隸淡水廳淡水堡,後隸芝蘭堡。光緒元年〈西元1875年〉置淡水縣及基隆廳,本區西部(石門村以西)隸淡水縣之芝蘭三堡,東部(尖鹿、乾華、茂林、竹里、草里五村)隸基隆廳金包里堡。光緒廿一年五月〈西元1895年〉日人據臺,初置臺北縣,西部隸縣屬淡水支廳,東部隸縣屬基隆支廳。光緒廿三年四月〈西元1897年〉廢支廳,置辦務署,西部滬尾辦務署,東部隸金包里辦務署。光緒廿七年〈西元1901年〉廢縣為廳,西部隸臺北廳小基隆支廳,東部隸屬基隆廳金包里支廳。宣統元年十月〈西元1909年〉改制,裁基隆廳併轄於臺北廳,並於支廳下設區署,本區西部隸小基隆支廳老梅區,東部隸金包里支廳阿里荖區。 |
境界及面積 |
本區位於臺灣最北端東徑一二一.六度,北緯二五.三度,依山臨海,東鄰金山區、西連三芝區,南與臺北市士林區竹子湖相接,北濱大海與福建州市隔海相遙望。全區總面積五一.二六四五平方公里,東西寬為十二公里,南北長約五公里。 |
轄區及人口 |
本區原行政區分別為德茂、富基、老梅、七股、山溪石門、重門、尖鹿、乾華、茂林、草里、竹里等十二里,民國六十四年奉令將七股村裁併於老梅村,重門村裁併於石門村,竹里村裁併於乾華村,故實際區轄為德茂、富基、老梅、山溪、石門、尖鹿、乾華、茂林、草里等九里,全區戶口數為4,241戶,人口分別為男生5,971人、女生5,504人,合計全區人口數為:11,475人(計算至110.1)。 |
山嶽河川 |
本區地形成三角狀,山巒重疊,由大屯火山彙發源支脈,由南向北延伸,以嵩山為主峰,海拔一、一○三公尺。平原狹小而成帶狀,除沿岸土壤較肥沃外,其餘均極貧瘠,河川均導源於大屯山,北流注入東海,計有下員坑溪、老梅溪、石門溪、阿里磅溪、阿里荖溪等。 |
名勝古蹟 |
本區依山臨海,自然環境優美,名勝古蹟多處,如配合政府觀光事業,加以規劃開發,對地方建設發展幫助不淺,本區有鑑於此,正在逐步促進發展,茲分述於後:
|
氣候 |
本區多山面海,屬於亞熱帶海洋氣候,因地形影響,冬季東北季風甚烈,然雨日較基隆、金山、三芝為少,每當高壓襲境,其最低氣溫,亦常降至攝氏一○度附近,夏季則涼風送爽,海岸景色怡人,為本市市民旅遊最佳選擇之一。 |